编者按: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片区是我国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该片区共记录有469种鸟类,占云南省鸟类种数945种的49.6%,占全国鸟类种数1505种的31.2%。“学习强国”怒江学习平台开设《怒江·珍鸟翔集》栏目,刊发全国各地生态摄影爱好者在怒江境内拍摄到的各种鸟类的精彩图片和视频,增强社会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使“爱鸟护鸟”理念深入人心。今天带来红头长尾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以其鲜艳的红头和长长的尾巴而闻名。红头长尾山雀是一种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分布的小型鸟类,尤其喜爱栖息于高海拔山区森林中。作为典型的群居性鸟类,它们具有高度社会性,常结成多达40只的大群活动,且在非繁殖季节群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甚至加入混合物种的觅食群体。

据了解,红头长尾山雀俗名有小老虎、红宝宝儿、红顶山雀、红白面只等。红头长尾山雀头部由橙色、黑色和白色构成,具有独特的黑喉和“眼罩”,雌雄外观相似。红头长尾山雀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直至黄河流域。红头长尾山雀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偶尔出现在人类居住地附近的果园、茶园等地。这种山雀的叫声清脆悦耳,常在清晨或傍晚时分,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一抹生机。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本地生态摄影师们观察到,红头长尾山雀性情活泼,常在枝叶间不停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时而突然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在觅食过程中,它们还会发出低弱的“吱一吱一吱”叫声。此外,它们主要以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为食,偶尔也食用少量浆果和杂草种子。

冬季的怒江百鸟谷中,红头长尾山雀展现出独特的“群居取暖”生存策略。这些小鸟会紧密地挤在树枝上相互依偎,通过集体体温来共同抵御严寒。研究表明,这种聪明的群居行为能显著降低能量消耗——冬夜抱团取暖的个体比单独过夜的同类少消耗25%以上的体能。
红头长尾山雀与其他长尾山雀属鸟类区分在于其独特的黑喉和眼罩,以及胸部的锈红色带。不同亚种在羽色上有所不同,如帽羽颜色和腹部色调。
红头长尾山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食性特征。该物种在4月至8月间主要以昆虫为食(占食物总量的99%),能有效控制森林害虫数量。此外,它们的繁殖期相对较早,通常集中在3月至5月,有时可持续到6月。


红头长尾山雀雌雄羽色相似,但因亚种不同而羽色略有变化。其中指名亚种额、头顶和后颈栗红色,眼先、头侧和颈侧黑色;其余上体暗蓝灰色,腰部羽端浅棕色,飞羽黑褐色,除第一、二枚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具蓝灰色羽缘,内侧次级飞羽内翈微沾玫瑰红色,初级覆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微沾蓝灰色微沾棕色,尾黑褐色,中央尾羽微沾蓝灰色,最外侧3对尾羽具楔状白色端斑,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白色,其余尾羽外翈羽缘蓝灰色。颏、喉白色,喉部中央有一大型绒黑色块斑;胸、腹亦为白色,胸部有一宽的栗红色胸带,两胁和尾下覆羽亦为栗红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云南亚种和指名亚种大致相似,但头顶栗红色较淡,胸带和两胁栗红色较暗且胸带亦较细窄。西藏亚种和指名亚种相似,但具白色眉纹,眉纹以下,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颏和颚纹白色,喉有一黑斑,其余为淡棕黄色,胸部有一淡色横带,位于黑色喉部和淡棕黄色胸部之间;虹膜橘黄色,嘴蓝黑色,脚棕褐色。

红头长尾山雀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无危(LC)物种。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联系电话:0871-64124239
邮箱:xxqgy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