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山奇遇 | 斑鱼狗:黑白战袍的“捕鱼达人”
2023-08-14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地处北纬24度的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高黎贡山与滇西南各自然保护区之间动植物物种基因交流的“黄金”联结纽带,原始生态系统多样性复杂,野生动植物资源富集。这里不仅有山的巍峨、水的绵亘,更有植物的多彩、动物的奇特,可谓是自然有千般样貌,生命有万般姿态。“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保山学习平台联合推出“小黑山奇遇”系列策划,带您走进神奇的小黑山,开启一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奇遇之旅,去探究北纬24度线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密码。

斑鱼狗(Ceryle rudis),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属于中型鸟类,体长27cm—31cm。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翅上有宽阔的白色翅带,飞翔时极明显。下体白色,雄鸟有两条黑色胸带,前面一条较宽,后面一条较窄,雌鸟仅一条胸带。白色颈环不完整,在后颈中断。具白色眉纹。斑鱼狗通体呈黑白斑杂状,人们也称它“极简主义者”或“花花公子”。

“鱼狗”为名,看似随意,却有渊源。宋朝罗愿撰《尔雅·翼》,叙曰:“鴗,天狗。雌鸟穴土为巢。尝冬月起其穴横入一尺许,雏于其中。其喙皆红,项下白。亦来人家陂池中窃鱼食之。今人谓之鱼狗。”其中“鴗”指的是鸟长时间站立的姿势,后成为翠鸟的别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曾对翠鸟的“鱼狗”“鱼虎”“鱼狮”等别名做过一番解释,“狗、虎、狮皆兽之噬物者。此鸟喜鱼,故得此类命名”。

斑鱼狗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溪流、河流、湖泊等开阔水域岸边,有时出现在水塘和路边水渠岸上,是唯一常盘桓于水面寻食的鱼狗。多在距水面几米至十几米的低空飞翔觅食,时而贴近水面,时而升起,来回振翅飞翔。一见鱼群,立刻收敛双翅,一头扎入水中,然后又急剧升起。休息时多栖息于水边树上,特别是枯树和岩石上,或凸出于水面的岩石和树枝上。同时注视着水中动静,一发现鱼类,立即冲入水中捕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

斑鱼狗的繁殖期为3—7月。在繁殖季节会持续鸣叫,叫声为尖厉的哨声,激烈捍卫自己的巢和配偶。雌雄鸟轮流孵卵。雏鸟孵出后眼睛看不见,但5天后就可以看到东西并长出羽毛。斑鱼狗虽然常活动于水域岸边,但是它并不在树上、草丛里筑巢,通常成鸟会用细长的尖嘴在水域岸边的陡峭土壁或沙岩上掘洞营巢,巢穴深度达1米左右。这样的筑巢方式,能减少被天敌攻击的概率。

斑鱼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在云南龙陵县主要分布于小黑山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据《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评价报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2020),目前已知小黑山保护区翠鸟科鸟类有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is)、蓝翡翠(Halcyon pileata)和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3种。

斑鱼狗已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蒋志刚等,2016)——无危(LC)物种。


统筹:杨彪 杨庆霖 唐莉娜 赵玮

策划:贺彬 郁云江 和晓 彭娜

资料整理: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海报设计:龙陵县融媒体中心

审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工程师曾卫

摄影:李发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