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德宏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提出“三支柱一标杆”主攻方向,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政策引领,筑牢生态根基。出台系列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发展政策法规和规划,依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监管乡村开发,保障绿色产业高效有序推进。建立8个自然保护地,326.84万亩国家级省级公益林、39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探索出了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创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充分利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技术措施监测雨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变化,为保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濒危物种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了壮丽含笑、斜翼等多种树种从濒危到“重生”的生态奇迹,特色珍贵树种逐渐走出“深闺”,为德宏绿美建设添姿增彩。国内首只人工救护繁育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河燕鸥在大盈江流域成功放归,国内首次犀鸟人工招引巢箱成功引导花冠皱盔犀鸟进巢育雏成功,第4只人工繁育的白眉长臂猿平安降生,人工繁育白眉长臂猿家族又添“新成员”。

谋定目标,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新模式。聚焦德宏“三支柱一标杆”主攻方向,做大做强澳洲坚果、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引导石斛产业进山入林,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新发展林下种植6.5万亩、特色经济林1.38万亩,实施产业提质增效23万亩,打造示范基地20个,示范带动群众充分发挥山林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在促进土地高效利用的同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林业碳汇”双轨制。德宏州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探索推进“生态补偿+林业碳汇”双轨制的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机制,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有力支撑,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高效保护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德宏州累计发放生态保护补助资金3.9亿元,覆盖德宏州55%的集体公益林;明确以全州“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审慎推进林业碳汇开发,在云南省率先开展州市级森林碳汇计量与碳汇项目开发潜力分析,全面摸清了碳资源家底;依托资源本底正式启动林业碳汇CCER试点开发项目,“两山”转化的路径不断拓展,并以盈江县为试点发行云南省第一张林业碳票。

保护与开发并重,激发生态旅游潜力。近年来,德宏州依托中国犀鸟谷、菲氏叶猴栖息地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徒步、观鸟、科普研学等生态旅游项目,打造“国际观鸟节”“自然研学基地”等品牌,推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探秘”“瑞丽莫里热带雨林徒步”等精品线路,探索“AI+”赋能网络旅游宣传新路径,推动非遗与生态融合共绘德宏生态旅游新篇章。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越来越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德宏生态游品牌不断唱响。2024年,德宏州接待游客量增长23.9%,旅游总花费增长21.4%,增速均排云南省第1位。其中,盈江中国犀鸟谷观鸟项目吸引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426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2万元。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全年围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和全国“爱鸟周”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宣讲活动。2024年组织线下宣传活动613场次,发放宣传材料2万多份,宣传工作覆盖群众6万多人次,地方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群众参与度逐年提升。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联系电话:0871-64124239
邮箱:xxqgy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