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云南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走近哀牢山系列报道(四)
2025-06-04作者:尹文才

莽莽哀牢山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宝贵的天然绿色屏障,更是林区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楚雄州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开发利用好林下资源,做到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积极拓宽乡村致富门路并取得明显成效。

养蜂人罗成富忙着收获春天带来的“甜蜜”
养蜂人罗成富忙着收获春天带来的“甜蜜”

在哀牢山的密林深处,“辛勤”的蜜蜂在“酿制”百花蜂蜜,来自南华县兔街镇的养蜂人罗成富忙着收获春天的第一拨春蜜。如今,像罗成富一样的许多当地村民,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开启了追花逐蜜的养蜂酿蜜产业。

哀牢山林田交错、山林隔离,形成了天然屏障,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资源是大力开发林下农业绿色食品的禀赋优势。在哀牢山,许多土特产极具开发价值,如林下蜂蜜和刺老苞、生态茶等产品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这里的生态环境比较好,一年中我采一次春蜜,现在我养了40多窝蜜蜂,一年单靠卖蜂蜜有1万多元的收入,以后我打算再多养一些。”养蜂人罗成富说。

时下,马街镇唐家村委会辖区的山林间,正是采摘刺老苞的季节。刺老苞又叫刺头菜,这种野菜全株长满刺,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近年来,南华县马街镇唐家村委会积极发展刺老苞种植,为当地经济发展寻找到了新出路。唐家村委会主任何文生对记者说:“我们村主要种植核桃、魔芋、刺老苞等,其中,种植刺老苞的农户在250户左右,种植面积700多亩,每年采收一季,每户农户可增收2500元。”

近年来,楚雄州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补齐生态短板,认真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兔街镇半坡村委会,茶农们身背茶篓采茶
兔街镇半坡村委会,茶农们身背茶篓采茶

在南华县兔街镇半坡村委会,茶农们身背茶篓,穿梭于茶垄间,手指在茶树间轻盈舞动,熟练地将一片片鲜嫩的春芽收入篓中。兔街村委会青木林村民小组的村民罗正兰平时在兔街集镇附近的工厂打工,她家离茶叶基地不远,在茶叶采收季,她都到基地摘茶,每天工钱120元。兔街镇在原有茶园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合作社对茶园实行统一管理,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使茶叶品质得到大幅提升。为进一步推进科技赋能茶叶产业,2022年,南华县与云南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合作模式;2023年4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王白娟专家工作站在兔街镇挂牌成立,科技小院等基层科研工作站也相继建成。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兔街镇半坡村委会主任阿发荣说:“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茶叶产业越做越大,不仅群众从中获得更多收入,也给我们村集体经济增资不少。”兔街镇镇长彭仕龙表示,下一步,兔街镇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林下经济,通过发展林药、林蜂等绿色产业,推动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哀牢山,这座蕴含无尽宝藏的绿色山脉,正以生态产业融合为笔,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从甜蜜的蜂蜜到鲜嫩的刺老苞再到香醇的茶叶,每一分收获都凝聚着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付出,也见证着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美好成果。展望未来,哀牢山必将释放更多潜力,孕育更多绿色产业,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享生态红利,迈向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


记者手记:从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科技赋能助力产业升级,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当地为生态保护所做的努力,感受到这些举措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明显成效,感悟到只要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和平衡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全面振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联系电话:0871-64124239

邮箱:xxqgyn@163.com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