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食疗病,以药入膳。生活在云南省的傣族群众,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食疗保健经验,通过代代相传沿用至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食疗习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未病先解”防病理念。云南学习平台联合西双版纳学习平台推出“药食同源”系列稿件,邀您一起了解“以食养生”的秘诀。

野苦瓜的原植物是葫芦科植物苦瓜。一年生攀缘状柔弱草本,多分枝;茎、枝被柔毛。卷须纤细,长达20厘米,具微柔毛,不分歧。叶柄细,初时被白色柔毛,后变近无毛;叶片轮廓卵状肾形或近圆形,膜质,长、宽均为4—12厘米,脉上密被明显的微柔毛,5—7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边缘具粗齿或有不规则小裂片。雌雄同株。雄花:单生叶腋,花梗纤细,中部或下部具1苞片;苞片绿色,肾形或圆形;花冠黄色,裂片倒卵形。雌花:单生,花梗被微柔毛,长10—12厘米,基部常具1片苞片。果实纺锤形或圆柱形,多瘤皱,长6—10厘米,成熟后橙黄色。种子多数,长圆形,具红色假种皮。花、果期5—10月。
我国南北均普遍栽培。


民间应用历史:《本草纲目》列入菜部,载:“瓤味甘可食。……南人以青皮煮肉及盐酱充蔬,苦涩有青气。……(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子)益气壮阳。”
根据西双版纳名老傣医讲述,本品的药食两用历史已上千年。今民间广泛使用。
药用部位:茎叶及果实。
傣医应用:微苦、甜,凉。入风、火、水、土塔。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津止渴。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脘腹疼痛,消渴,小便热痛,赤白下痢,疔疮痈疖,鹅掌风等。


食用部位:嫩茎叶及果实。
食疗作用:解热毒,止渴。
食用注意:体质偏寒者不宜多食。
传统饮食
蘸喃咪:果实焯水后蘸喃咪食用。
素炒:切好的嫩茎叶或果实,加油、盐、蒜瓣、辣椒等炒熟食用。
蒸肉:果实剖开去其籽,把肉末塞入果实内,放蒸笼上蒸熟。
煮汤:嫩茎叶掐断,待锅中水煮沸,下入锅中煮熟,加油盐即可。
包烧:与臭菜等蔬菜混合一起包烧。
统筹:唐莉娜 赵玮
策划:高娴 苏云华 林芩锐
海报设计:廖俊聪 张艳萍
文字整理:罗星 彭雪青
审核、资料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稿件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西双版纳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