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堪称软体动物中的“大熊猫”,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入濒危物种名单;2021年,被列入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如此多的头衔尽显珍贵,却有着一个“土气”的名字——螺蛳。

此“螺蛳”非彼“螺蛳”,我可是云南省特有土著物种,只分布在云南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中,通过滤食摄取藻类和有机碎屑起到抑制藻类繁殖、提升水体透明度的作用。虽然名字“土气”,但分类地位和科学价值极高。
近期,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对洱海流域螺蛳分布、种类、生境等情况开展调研,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螺蛳的分布范围和分布数量已经急剧减少,仅在海西海有少量发现,且群众对螺蛳的保护意识不强。在海西海北部区域下网调查,仅采到4颗螺蛳,养在水桶1天后胎生出3颗小螺蛳,总共7颗螺蛳。

我在洱海已经急剧减少,而你却可能还没真正认识我,是时候关注我、爱护我啦!
简介
螺蛳:云南特有土著物种,隶属于田螺科螺蛳属,而螺蛳粉等菜品中所谓的“螺蛳”,主要是田螺科石田螺属以及圆田螺属的几种田螺,我们不一样。
通常,我的体型较大,壳质厚实,外形呈塔状,有6个螺层,各层增长均匀,皆外凸,壳顶钝,体螺层膨大,壳面呈绿褐色或黄褐色,螺壳表面有密集的瘤突或是锐利的棘刺,常以宽大的足部在湖底爬行,雌雄异体,卵胎生。

我想对你说
我曾经在云南高原湖泊中均有分布,由于人类活动、湖泊污染和过度捕捞,我的种群分布范围和数量已经急剧缩小和减少,目前,洱海流域仅在海西海有少量分布,我和同伴们正站在灭绝的边缘。虽然身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是人们对我未引起广泛关注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我并不想自己的故事就这样结束,希望你能理解我们物种的价值,以及我们对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共同来保护我,保护好我的生存家园,让我继续为地球的生态平衡作出贡献。
(图片来源: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 高登成《美丽洱海 多样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