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食疗病,以药入膳。生活在云南省的傣族群众,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食疗保健经验,通过代代相传沿用至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食疗习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未病先解”防病理念。云南学习平台联合西双版纳学习平台推出“药食同源”系列稿件,邀您一起了解“以食养生”的秘诀。

嘎哩啰的原植物是漆树科植物槟榔青。落叶乔木,高10—15米,小枝粗壮,黄褐色,无毛,具小皮孔。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30—40厘米,有小叶2—5对,叶轴和叶柄圆柱形,无毛,叶柄长10—15厘米;小叶对生,薄纸质,卵状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7—12厘米,宽4—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两面无毛;小叶柄短,长3—5毫米。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花萼无毛,裂片阔三角形;花瓣卵状长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急尖,内卷,无毛。核果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5—5厘米,直径2.5—3.5厘米,成熟时黄褐色,中果皮肉质。花期3—4月;果期5—9月。
其生于沟谷林中。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


民间应用历史:根据西双版纳名老傣医讲述,本品的药食两用历史已上千年。今民间广泛使用。
药用部位:果实、树皮和叶。
傣医应用:树皮和果实:酸、涩,凉。入风、水塔。叶:清香、微酸、微涩,凉,入风、火、水、土塔。树皮和果实: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止咳化痰,生肌敛疮。用于感冒咳嗽,疔疮脓肿,疥癣、湿疹、风疹出现的皮肤瘙痒,烫伤等。叶:清火解毒,利咽止咳,开胃健脾。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痰多,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


食用部位:嫩树皮、成熟果实和嫩茎叶。
食疗作用:开胃,止渴,润肺止咳。
食用注意:体质偏寒者不宜多食。
传统饮食
傣族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可用于喃咪、凉拌、包烧等烹饪中。嫩茎叶可做蔬菜食用。
制喃咪:将鲜果用火烧或水煮后去皮,加蒜、辣椒、芫荽、盐等一起捣碎,加少量凉开水拌匀即可。
凉拌:将鲜嫩树皮去除外表皮,刮取适量内皮(或果实煮熟去皮),与辣椒、芫荽、姜蒜等混匀后,倒入备好的白切肉、手撕鸡中拌食。
煮汤:将果实煮熟,剥去外皮,煮鱼、鸡肉时加入适量,味美爽口。
包烧(蒸)肉:将肉与嫩茎叶剁碎,加佐料混匀包烧或蒸熟食用。
蘸喃咪生食:嫩茎叶洗净后蘸喃咪食用。
统筹:唐莉娜 赵玮
策划:高娴 苏云华 林芩锐
海报设计:廖俊聪 张艳萍
文字整理:罗星 彭雪青
审核、资料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稿件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西双版纳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