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五种世居少数民族颂党恩之四:狩猎人吃上了“观鸟饭”
2022-11-02作者:李俊臣

“双角犀鸟喜欢吃玉米,红腿小隼喜欢吃野果,灰孔雀雉喜欢吃昆虫……”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傈僳族村民蔡五熟知200多种鸟儿的生活习性。每天一大早,他背上竹篓,带着孩子,拿上鸟儿爱吃的玉米、野果,穿梭在大山里。

按时到鸟类监测点投食的习惯是这几年养成的。蔡五告诉孩子,祖辈们穷,只能靠捕猎鸟儿改善生活,如今,全村人靠着“观鸟”,走上了小康路。

守着“金山”过苦日子

仅听石梯这名字,就能猜到这里的交通有多落后,条件有多恶劣。石梯村,正是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出行得名。

小时候,蔡五馋肉了,爷爷总会哄着他,“走,带你上山找肉吃。”山路崎岖,蛙声虫鸣此起彼伏,不时有鸟儿从头顶飞过。幼小的蔡五,躲在爷爷背着的竹篓里,四处张望。

“嘘!”爷爷盯上了猎物,这是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鸟儿。学着爷爷的样子,蔡五掏出爷爷做给他的小弩,瞄准,嘴里轻轻嘟囔着:biu!在他的眼里,各种五彩斑斓的鸟,不过是一块块冒着热气的肉。

下山的时候,竹篓里已没有蔡五的位置。“想吃肉,就得打得准!”爷爷告诉踉踉跄跄尾随其后的蔡五,生在大山,要生存,就得有捕猎的本领。

蔡五学什么都快,只是慢慢长大的他发现,眼看着鸟儿越来越少,但山里人的日子,还是老样子。

做“鸟导”挣“鸟钱”

“我们这儿就是生态环境好,山多林密鸟儿多。”2015年,一支科考队来到石梯村考察生物多样性,蔡五跟着科考队上了山。

一路聊,一路看。蔡五突然发现,祖祖辈辈砍过的花草树木、吃过的飞禽走兽,既是国家财富,需要保护,也可以变成村民快速致富的法宝。

晚上,躺在床上,他开始认真思考村支书在群众会上说的“生态扶贫”。

盈江县生态扶贫的动作越来越多,蔡五发现,村子热闹起来了,街上隔三岔五就来一群人,摄影的、科考的、旅游的……“你们这有这种鸟儿吗?”“见过双角犀鸟吧,哪里可以看到?”大家经常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山里人都知道,风往哪边儿吹,草就往哪边倒。蔡五把带人拍鸟当作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再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接送、餐食、住宿……

“鸟导”第一次出现在傈僳山寨,成为蔡五和其他“好事”村民的新职业。

“国内仅有的5种犀鸟我们就有3种,要是能建个鸟棚,为摄影师提供相对固定的‘观鸟’点,应该有搞头。”蔡五的想法与县里的脱贫攻坚思路不谋而合。村民们学习鸟类知识,建起了双角犀鸟、猛隼、灰孔雀雉监测点。

第一年,蔡五收入就增加了。尝到甜头的他,把经验分享给村民,让越来越多人做起了“鸟导”,吃上了“观鸟饭”。

“全村建了45个鸟类监测点,30个人当上了‘鸟导’,20户人家开起了旅馆,25户村民开上了小轿车。”蔡五也走出大山,走进了央视,把大山深处傈僳族做“鸟导”、挣“鸟钱”的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

“鸟儿为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欢迎大家到我们石梯村来看鸟!”2020年7月31日,云南举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专场),蔡五用傈僳语向全世界发出热情邀约。

建设边境直过民族观鸟示范村、南方丝绸之路探险旅游示范村,打造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强边固防的示范点……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石梯村建新居、兴产业,曾经凿石出行的傈僳山寨,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和谐家园。

“山越来越绿,鸟越来越多。”蔡五说,人来得多了,村民收入也就多了,“观鸟”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

每年欢度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蔡五都会穿上民族盛装,跳起“阔时大噶”,欢声笑语在青山间回荡。

“打鸟的事儿再不会发生了。”他说,我们已经把爱鸟护鸟、保护生态,写进了村规,烙在了心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