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鱼类结构组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工投放“四大家鱼”,随机带入了多种小型外来鱼类,如鰕虎鱼、麦穗鱼等,使得小型鱼类的产量占据优势。80年代末,引进太湖新银鱼,至90年代成为优势种类。近10年来,受上游水体影响进入洱海的西太公鱼成为洱海的优势鱼类。为了进一步优化洱海鱼类结构,目前,正在实施土著鱼类土著鲤、裂腹鱼等人工增殖放流和控藻鱼类投放,推进抑藻功能的鱼类多样性保护和土著鱼类恢复工程。
洱海鱼类种类组成的最早记录始于1911年,为11种;20世纪50年代记载有17种;80年代记载约30种。现阶段的洱海鱼类组成与20世纪80年代相似,共发现洱海鱼类种类数约30种,隶属于4目10科19属。小型鱼类以䱗、麦穗鱼,鰕虎鱼、兴凯鱊、中华鳑鲏、银鱼、西太公鱼等为优势种类;大中型鱼类以鲢、鳙、鲱、鲤、鲫、黄颡鱼和土著鲤等为优势种类。

云南裂腹鱼为鲤科裂腹鱼属,自然条件下,喜欢生活于深山峡谷,水质清新,急流勇进的江河。属中小型亚冷水性鱼类,为云南珍稀特有种,现濒临灭绝。
形态特征:体型延长,稍侧扁;体背略隆起,腹部圆。头为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弧形或马蹄形;下颌内侧具有角质,但不形成锐利角质前缘;下唇略发达,分左右两侧叶,无中间叶;表面光滑或稍具皱褶,无乳突。有2对须,细小,口角须较吻须稍长或等长,其长度等于或稍小于眼径;吻须末端后伸达鼻孔后缘的垂直下方或稍后,口角须末端后伸达眼中部的垂直下方。眼稍小,侧上位;眼间宽,平坦或稍圆凸。鳞片细小,排列不整齐;胸腹部裸露无鳞,仅在胸鳍末端之后有隐藏于皮下不明显的鳞片。侧线完全,近直形或在胸鳍起点的后上方稍下弯,后伸入尾柄正中。
分布:分布于澜沧江中游。
(资料来源:《美丽洱海 多样生物》)